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本着“奉献社会,锻炼自我,践行志愿者精神,传播先进文化”的目的,由外国语学院组织的暑期理县义务支教服务队一行十人,在张朝伟老师、韩峰老师的带领下,于7月13日清晨踏上了支教的征程。一路上,服务团队乘火车、坐汽车,不辞辛劳地穿行在高山峡谷和崇山峻岭之中,既饱览了沿途的美丽自然风光又见证了灾区重建的火热场面。当天下午4:00,团队安全抵达了支教目的地——理县通化中学,受到了当地学校领导及老师的热情接待,学校将刚建成的设施齐备的学生宿舍无偿地提供给了支教团队,让队员们倍感温暖和关爱,深深体验到了当地民风的淳朴和待人的真诚。队员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负使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灾区学生奉献爱心,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教育,圆满完成支教任务,为内江师院争光。
7月14日上午8:00,队员按时到达指定教室开展支教活动的宣传和报名工作,学生报名非常踊跃,通化中学总共只有400多名学生(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然而来报名的学生多达100多人,超出了团队的预想计划。为此,支教队只好将报名的学生分成了三个班级进行授课和管理。9:00学生正式报名登记,并签订了安全承诺书,支教队员向学生分别作了自我介绍和课程安排,强调了有关安全问题和课堂纪律。随后,展开了师生互动,队员们初步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下午2:30~4:30各班级正式行课,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有课堂讲解提问、课堂课下辅导,课堂教学游戏等。总之,内容丰富有趣,由浅入深。
7月15日上午,服务团队利用通化中学正式放暑假,学生领取通知书的时间,进一步向学生和家长作本次支教活动的宣传工作。下午,由指导老师张朝伟、韩峰带队到附近的薛城古镇作社会实践调查,并慰问当地的孤寡老人。薛城(原理县旧城),这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始建于隋朝,兴旺于唐、宋、元、明、清,为历代兵家必争边防重镇和州县治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遗址和痕迹,如:唐代贞观年间的“筹边楼”;“茶马古道”遗址;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遗址;地震灾后重建的古镇风貌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34~1935年间,原红四方面军为配合与中央红军会师,强度嘉陵江西进,攻占薛城,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并与川军刘文辉所部在薛城附近展开激战,巩固红色政权长达半年之久。通过考察,团队们既了解了灾后重建的古镇风貌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又接受了一次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意义深刻。
7月16日上午,继续行课,为部分学生单独辅导功课。下午放学后由张朝伟和韩峰老师带队走访当地水果蔬菜示范基地,了解当地特色产业。晚饭后,由张老师、韩老师带队走访了通化老街,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了解当地民俗风情。晚上与通化老街的羌民联欢,一起跳起了具有藏羌文化底蕴的舞蹈——锅庄舞。
7月17日上午,照计划正常行课,并向灾区学生赠送募集物资和文具用品,为灾区儿童带去关怀,下午放学后由张朝伟和韩峰老师带领队员去参观当地著名景点——通化唐朝古墓群。
7月18日全天,按课表正常行课,并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爱好情况作了问卷调查。
7月19日,安排休息一天,团队成员在当地学生的引导下,先后到通化附近的甘溪沟、通化沟做客、家访。一方面了解当地的民俗民情,另一方面在浏览自然风光中陶冶情趣。
此次支教活动将持续到本月底结束,时间虽短,但通过支教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灾区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各方面起到帮助作用,与此同时也增强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更重要的是带去内师学子情系灾区、支援灾区的一份爱心和作为当代大学生回报社会应尽的义务,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