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诗性的守望

来源:宣传部

编辑:

发布时间:2012-04-25 点击:

——走近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王彤 教授

她说:“任凭年华似水,教师的职业依然是我岁月时光里最美的雕刻,最有质感的凭证,更是我生命远行路上永恒的吸引……”

她的学生说:“偶然的邂逅,一世的吸引。”

人物简介

王彤,生于1964年8月,河北省沧州市人。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2000年6月获北京大学西语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文学硕士学位。现在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主讲外国文学、比较文学、莎士比亚专题研究、外国文学经典赏析等课程。承担四川省哲社科“十一五”2007年度规划课题《从身份游离到话语突围:智利文学的女性书写》、教育厅科研项目《拉丁美洲女性文学研究》和院级教改项目《多维视野下的立体式外国文学教学》等多项课题。王彤近年出版学术专著1部和教改论著1部,先后独立撰写并在国家级核心B级刊物《国外文学》《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从身份游离到话语突围:智利文学的女性书写》学术专著,得到中国社科院和北京大学专家的高度评价。

曾经荣获第六届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全校学生投票评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中以第一名荣获金奖。2006年,被评为四川省“情牵教育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荣获四川省“三八红旗手”称号,其中教育系统荣获此殊荣的工作者仅21人。现今,王彤老师的教改课题《新媒介视域下文学经典与学生生命对话教学研究和实践》正在教改实施中。

我们与王彤老师在被誉为“雨细风韵生,竹疏雅气来”的“雨竹轩”相见,那就是她的家,一位将生命灌注于教学的大学教授清新质朴、幽谧典雅的一方小小的“传道”空间。

一进屋,清雅飘逸的梅兰竹菊书画,旷远悠长的古琴缭绕,满室的书香禅韵。正当被震撼的心灵漂游在这一方净土,馨享这一份“豪奢”的时候,在宁静致远的古典乐中传来了一个亲切的的声音:“请坐!我们一起听雨品茶吧。”于是,王老师拿出一整套典雅精致的茶具,温杯洁具、鉴茶摇香、悬壶请茶……优雅自然的动作简直是一种朝圣般的净化仪式。王老师说:“第一次品功夫茶会觉得繁琐,但这个过程少了一个环节,最后可能就不是你想要的味道和结果了。”

在王老师家里,总会出现不同系别、不同班级的学生,生活就是她的课堂。

感恩大爱,她是学生心的召唤者

“我第一次面对面听到了一个深棕色皮肤的凉山彝族学生一曲旷远而又祥和彝语山歌对老师表达的真诚祝福:子莫格里(吉祥如意)!我第一次收到的礼物是一个羌族女生的残疾母亲亲手绣织给女儿班主任的我一幅精美绚丽的羌绣手帕! 我第一次看到一个藏族女生开学后举手托起如天路一般绵长的洁白哈达,恭敬地挂在我的胸前说:老师,扎西德勒。我第一次荣获由全校学生投票评选出的‘我最喜爱的老师’金奖,仿佛是学生送给了我一份最神圣的嘱托……那一刻我认定并由衷地自豪,这是任何职业所不具有的最奢侈的精神享受。”这是王彤老师在自己的随笔《吸引》中的一段文字。

2003年5月,王彤老师调入内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当年9月,便接管了中文系由两个专科班升为本科以及三个本科班的部分学生组合成的新班级——2003级4班。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少数民族众多、宿舍分散,贫困生较多。由于部分学生因刚专升本来不及调整宿舍, 120名学生被分布在54个宿舍,全班也有近30多人提出特困申请。王彤老师在班上建立了两个温馨而又详细的学生学业档案,女生档案名为“宁园”,男生档案名为“竞园”,取“宁静致远”之意。

她常说:“责任就是心怀感恩,敬畏讲台,热爱学生,以美怡善,观照生命。”她引导学生从爱班、爱系开始,鼓励大家为班集体建设出谋划策,关心自己的班集体。在实践过程中,她和同学们精心策划并成功组织了多次班集体活动。作为班主任,中秋节与外省、少数民族、特困生家长逐一电话祝福温情传递,令许多家长非常感动。她坚持在班主任届内至少和每位学生家长沟通一次,哪怕是一个电话一句短信。这个“松散”的班级于2004年被评为“内江师院优秀班集体”,这也成为每一个学生引以为傲的荣誉,到毕业时,这个班还成为了当年中文系(现更名为文新学院)考研复试人数最多的班级。

彝族学生马华富同学家庭十分困难,学习成绩不太好,王老师对该同学关爱有加。她主动和他交心,当他含着眼泪诉说到他十岁以前从没穿过一双新鞋时,王老师被震撼了,她专程到市区花了几百元为马华富买了一双皮鞋、一双旅游鞋。马华富穿着王老师送的鞋,开心地说:“真合适!”如今的马华富已经是凉山州昭觉县城小学的副校长,并正在攻读四川师大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学位。

王老师说:“我不能完全有把握给予学生幸福,但我相信自己能够给予他们对幸福的正确认识以及追求幸福的能力,这就是我想做到的。”

王彤老师的一位来自江西省的学生杨月洁,2006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他为王彤老师写了整整一本日记,内里详述了对王彤老师的感激与仰慕,并称其为“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

“其实我课堂上的诗意叙述恰来自我对世俗生活的拥抱与热爱。我一直以为我们好好工作原本就是为了好好生活,生活就是生动地活着!”因为眼疾,王老师很少看电视或者上网。她爱听古典音乐,爱品茶,爱摄影,爱学做川菜,爱旅游……平时常请学生到雨竹轩喝茶谈心;有时候做了某个学生喜欢吃的菜,就打电话让学生来一起吃饭;晚饭后也约上学生一起散步;“我的课堂是打破时空的,可以无限延伸到吃饭、散步、逛街、购物。”每天总是会有学生短信不停地发来,王老师认真地一一回复。说着,她拿出了一本厚厚的影集。“这是06年毕业的汤彩燕同学寄来自己毕业后的影集,让我分享她五年的成长,包括工作、家庭、女儿和她的博文都一一精选给我看,这是一份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珍贵礼物啊!”这位已毕业多年的汤彩燕在自己的博客中有这样的描述:“王彤为人儒雅谦逊,极富女人味,有朋友问我,既然你那么崇敬王彤老师,为什么不是时时称呼其老师,而是直呼其名呢?呵呵,这个问题的解释是,过于客气不是我们的相处之道。我们是亦师亦友。在她家中我可以畅然坐在木地板上翻阅她摄影的照片,可以下厨互品DIY美食,可以长谈到深夜,可以哭笑自如告诉她私密的女人心情,可以由文学说到人生百态.……”

文新学院院长邓国军教授对这点深有感触,他说:“王彤老师是一个很诗意化的人,她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全面细致地关心学生,很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对话莎翁,她是学生梦的摆渡人

在文新学院有一个传承9届的“莎翁剧场”。在这个剧场里,导演、场务、主持、演员等等全都由学生自己担任,王彤老师只是负责从旁艺术指导。王老师说:“在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教学过程中,我更愿意用一种平等的、亲触性的方式让学子们去体验,去彰显,让他们在一次次的演绎过程中尝试着推开一位文豪的心门。一场演出,无数次排练配戏,借服装,借道具、联系摄像老师,除了给学生们留下一份大学时光的文化记忆外,还大大开发了每一位同学全方位的潜质。”

于是,在实践教学中她构建了“外国文学参与性教学模式”。为了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真正让学生触摸感知经典,走进内化经典,她开创了用听、说、读、演等多元化生命的形式去诠释运用经典的教学方式。这就是她举办“莎士比亚台词朗诵会”的最初设想,她陪学生一起利用业余时间,一遍遍排练。他们都不是专业演员,却要演出连专业演员都备受挑战的角色,一遍又一遍地在台词朗诵的语句、感觉、动作、舞台布景中精益求精,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与重头再来,汗水的辛劳化做绚丽多彩的大学之梦实现在了最后的舞台上,每届学生的莎剧表演都仿佛是文新学院学子们一年一度的精神飨宴,在自己的大学时代涂抹下精彩的一笔。

文新学院09级2班罗露在表演后写到: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里的哪一堂课让你印象最深刻,我一定会回答他,是莎剧演出。因为那不仅仅是大学里的一门课程,更是人生路上一份宝贵经历。莎剧演出就是我大学时光里的一粒璀璨的明珠,王老师就像一位慈爱的母亲,把我们从角落带到舞台。”

“我们怀揣着每一颗充满期许的心走向感知生命的莎剧舞台,演出那一刻,我们自己深深感知与感动,当自己与剧中角色融为一体的时候,泪与笑都在传递着无法言表的艺术生命与真实生命的交融。”文新学院08级3班廖爱玲感怀道。

王彤老师将生命倾注于教学的教学方式还吸引了大批“粉丝”。 外国语学院陈梁靖同学听说了王老师后,抱着好奇的心态跟着在09级2班上课。然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被王老师所吸引,还带着好朋友耿静一起参加了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英文表演。她发短信告诉王老师:“您满足了我对大学老师所有的幻想,我现在突然发现我竟然爱上了朗诵,王老师,忍不住想再次跟您说声谢谢,您做到了你所说的‘教育不是灌输,是点燃火焰’,您确实点燃了我心中对文学爱好的这颗火种,这半学期来旁听您的课收获真实超乎我所想所料。王老师,真诚地向您说一句:I admire you!I love you!”

校内专家陈涛教授说:“王彤教授多年独特的教学改革无疑是顺应教学方式发展趋势,率先在‘新的综合教学’上所做的有益而有效的尝试。即教学目标综合、教学内容综合、教学动力综合、教学媒介综合、教学研究综合。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式上,它对所有文学课程乃至人文课程的教学都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校外专家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导赵振江教授评价到:“王彤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沟通与交流都是用‘心’进行的,他们的理解、感悟和升华都是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完成的,这对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示范性。

学问女性 十年专著话语突围

《从身份游离到话语突围:智利文学的女性书写》(35万字)是王彤老师从搜集资料到静心撰写书稿、几经修改几乎用了10年时间才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这是目前国内第一部对智利女性文学综合评价研究的学术专著。

王彤老师谈到此书时说:“智利女作家和笔下的‘她们’构成了拉美女性文学的独特风景线。她们的文字里与她有着太多秘而不宣的泪意和微笑,她身为女人不可能忽略自身作为女人的生活文本、性别经验与悄然前行的力量。”

云南人民出版社编审、拉美文学专家刘存沛先生看到书稿后马上给王彤老师回信写到:“一打开《从身份游离到话语突围:智利文学的女性书写》这部书稿,立刻意识到这是一部由女性学者撰写的开智之作,一部充满拉美文学魅力的、才气横溢的学术著作。……本书稿的诞生,将给喜爱拉美文学的中国读者一份惊喜,一份精神文化养料。”

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长、拉美文学专家陈众议先生高度评价该著:“这是一次希望保持诗的神奇与对诗的敬畏、希望从女性的角度阐发生命体验并使之与现代诗学融为一体的大胆尝试。……这样几位并不为我国读者所熟知却又殊是重要的作家被请来验证一些被肢解的常识,唤回一些被疏虐的价值、守护一些着眼于未来的认知是本著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特色和建树。其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恰恰也因这些特点而得以彰显。”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文学奖获得者、著名诗人羊子说:“王彤教授首先是一个人。她的行文、用语、谋思、选题、结构,无一不让人感动其个体生命与智慧才情的介入、渗透、交融。具体地说,我对智利女性文学的兴趣和理解,以及由此产生开去的联想和领悟,都在于本书作者文风的自由晓畅、灵动活泼,在于情调的高格雅致,在于态度的赤诚专一,在于生命的独立自主,通篇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话语突围。”

近年,王彤老师的科研成果还实现了360足球比分,360足球比分直播:文新学院汉语言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对拉丁美洲女性文学选题领域零的突破。她先后指导文新学院汉语言专业十几名女大学生毕业论文连续以优异成绩入选《内江师范学院本科优秀毕业论文选编》,同时,她也先后荣获了内江师范学院第二届和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同时,几年来她广受学院和社团之邀经常参加沱江学者讲坛和各种内江市文化学术讲座,先后开展了《女性观照下的飞翔与陷落:从伍尔芙、杜拉斯、张爱玲说开去》、《诗意的栖居:经典与时尚的穿越》、《优雅何来:礼仪·品位·形象》、《经典阅读与生命观照》、《人在何处:文学·自由·异化》等专题讲座,几乎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有的学生坐在地板上听,有的学生挤在门口听,甚至还有学生站在走廊上听……她也还受邀作为嘉宾多次为参加沱江学子讲坛的学生讲座作点评,在内江市的几场讲座也好评如潮。

气若幽兰 守望经典观照生命

“你们看到这款凤凰单枞了吗,泡了这么多么壶,依然馥郁芳香,这是属于发酵茶,它经历了时间的沉淀,所以一旦浸泡就会散发出持久醇厚的茶香,就像我们的读书和生活,”她说道。当我们请王老师推荐几本书的时候,王老师笑了笑,“我无法给你们列出具体书目,任何一种推荐都可能是一种限制和界定。经典的东西的确很大气,可能不会一下子全部吸收,但是也许有一天,经典中有一句话突然让你顿悟、豁然,那时便会欣悦疏朗:人只有登高望远,才会呼吸到更自由、更清新的空气!经典的最大功绩不在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而在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王老师对现代社会流行的“快文化”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认为人类一旦抛弃了深刻的思想,依靠搜索引擎,可以轻易的找到答案,也就越来越肤浅,她说:“一个人可以不在乎一本书是不是经典,但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岁月。当有人问一位登山运动员为何要登上珠穆朗玛峰时,他回答说:因为它在那里!我相信即使今天同学暂时不读经典,但心里也会有一份不变的虔敬:经典在那里!大学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就是在漆黑一团的夜里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是旷野的呼告。我很幸运一直在大学中文系教外国文学课,是一个与经典为伴的职业,几乎每次上课都成了一场与经典与大师对话,让学生们获得一份生命遇合的心灵安顿。也正是因为有了一部部经典构筑起来的精神家园,生活在噪音背景下的我们依然拥有着持‘经’达变的从容,享受着自由与孤独带来的振拔与超越,品尝着文学与生活的美味,守望着博雅的流动与安宁。所以阅读经典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经典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建立,是一种对生命的逐渐感悟,是一种生命状态的绵延,让我们从膜拜、仰望到省思、回归,那么亲近、温暖而又厚重、恒久。”

雅斯贝尔曾说:“教育意味着一颗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008级1班黄芩在《我的外国文学记忆》中写道:“作为教师,你是成功的。你不仅动摇了我们这些小树,还让我们把根扎得更稳;不但推动了我们这些不知方向的游云,而且让我们更加自由;不但唤醒了我们的灵魂,还将其救赎。”

后记:

采访期间,笔者还跟随王彤老师走进了她的课堂,切身感受了一番王老师所带班学生的话剧表演和电影配音。从音乐到服装再到演出,我们惊异于平时个个文静,不爱讲话的学生此时“脱胎换骨”。“讲得用力点,再用力点!”“电影画面上简爱都要哭了。”王老师此时变身一个话剧的导演,课堂的导演,带领同学进入文学经典的世界。她成为一个推手,让每个学生都在舞台上发光。

临走时,她拿出一本书递给我们:“这是我为每一届表演莎剧的学生专门收集成册出版的书。”我们翻开书,扉页上赫然写着:

谨以此书献给伴我远行的学子们.....

(文字:院报记者团 王艺茹 胡琪 覃方娅)